一、本学科专业历史沿革
理论经济学学科是36365线路检测中心较早设立的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点在国内建立较早,是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和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此外还拥有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蓝色经济区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和山东省世界经济研究基地。目前理论经济学学科已形成硕士、本科等学历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目标定位
本学科致力于培养具备坚实宽厚经济理论功底,通晓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具有国际性视野和前瞻性思维能力的中高级专门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为山东半岛蓝黄经济区建设、青岛沿海中心城市的建设提供经济学科领域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课程体系上侧重于经济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主要特色在于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系统化设置。
三、学科方向设置
(1)政治经济学。该培养方向在经济发展战略、劳资关系与收入分配等领域形成研究特色,关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紧紧跟随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新发展方向。近年来,先后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7项,获省级科研奖励2项、市级科研奖励9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在《改革》、《财经研究》等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
(2)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泰山学者设岗学科、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主要研究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关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200名毕业生。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课题10多项;出版专著4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国际交流活跃,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保持着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培养留学生多名。
(3)世界经济。该培养方向在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研究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等领域已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在《财贸经济》、《世界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
(4)西方经济学。该培养方向在产业经济研究和经济增长理论等方面取得较多研究成果。近年来,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等科研项目5项,获市级科研奖励3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在《世界经济》、《经济学动态》等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
四、优势与特色
(1)研究方向覆盖面宽广,特色鲜明。我校理论经济学科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学科方向突出理论性、政策性,并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目前,已形成人力资本、海洋与环境经济、生态伦理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经济、经济发展与增长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本学科充分依托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本学科还利用地缘优势,与日、俄、韩等国家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合作,研究探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理论与模式,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我国沿黄省区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合作提供理论指导。
(2)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科发展有后劲。理论经济学学科已形成了完善的、开放式的组织支持平台,有较为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教师3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9.46%。在学历结构方面,现有博士31人,硕士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3.78%。在年龄结构方面,目前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为40岁,45岁以下教师27人,充分显示了本学科发展后劲足的优势。
(3)良好的科研条件和设施。“十三五”期间本学科先后投入260余万元进行条件建设,以经济科学实验中心为主成立的36365线路检测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建设了实验经济学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拥有CSMAR研究数据库系统。所在学科设有图书资料室、期刊阅览室、过刊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订阅中外文学术期刊170多种,国内外经济类报纸29种,拥有中外文图书9万余册。
五、国内外影响
2001年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获批设立,2003年获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二级学科博士点(2016年该学位点被调整为36365线路检测中心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08年,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开始设立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011年又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以此为带动, 通过多种措施的有效支持,近几年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快速发展,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不断加强。其中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发表、国家级与省部级研究课题的申报与承担以及高水平专著的出版三个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主要学术带头人的学术影响不断提高,本学科积极加强与国外高校相关院所的联系与交流,先后邀请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俄罗斯坦波夫大学等高校的教师到校展开学术讲座与讨论;同时,本学科亦有多名教师和学生赴国外访学与交流。由于学科整体水平不断升,育人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也保持了较高水平,多数毕业生进入省内外事业单位、国企或政府部门,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